李宝震(1916.11—1993.2),男,汉族,江苏昆山人,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天津会计学会名誉理事长、天津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顾问以及天津市高等院校教师晋升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高级会计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业会计学会、兵器工业会计学会、铁道财务会计学会、建筑会计学会顾问,天津市政协委员。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及“五一劳动奖章”等光荣称号。
任教经历:
李宝震先生1937年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自1942年起历任天津工商学院教授、会计财政系主任,津沽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教授,天津财经大学会计系教授、首任名誉系主任以及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衔委员会副主任、会计学会理事长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成果:
李宝震先生对中国会计事业的卓越贡献蜚声国内外,对此会计界有“南潘北李”之惯称。主要开展会计理论领域的研究,1937年,发表个人首本英文专著《中国之所得税》,阐述了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理论,抨击了当时施行所得税法的阶级实质,该著作的独到见解,得到国际上财政研究专家的重视和赞誉,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院给予此书以较高评价,并将该书译成法文被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院评为优秀作品。代表论文《论社会主义的会计原则》被业界誉为全国最早系统提出社会主义会计原则的会计学家,为制定1992年颁布的会计准则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编写书籍《中国会计简史》《国际会计》《国际审计》等。
李宝震先生素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当时会计财政系的学生,毕业后能以较强的工作能力服务于工商企业,深得社会赞许。为此,报考工商学院、攻读会计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加,声誉日隆。该系毕业校友,在国内外各大学中执教者,颇不乏人,多为李之门生。1942年6月,他加入京津会计师公会后,曾组建公平会计师事务所,担任主任会计师。通过事务所开办的各项业务,为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积累了实际资料。新中国成立后,李宝震先生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参加了各项政治活动,更加积极地从事会计教育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1949年,李先生被人民政府任命为津沽大学副校长。1950年8月,李宝震先生作为金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到北京参加中国金融学会成立大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邀他共商恢复经济、稳定金融的大计。在京期间,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李宝震先生不断进取,富于创新精神。1983年,在他发表的《会计教学改革设想》一文中,他认为建国以来,会计教学和科研一直沿袭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模式,不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必须加以改革。他分析到,以往教学方案存在着诸如: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适应性不强,教材内容陈旧,学科体系结构不当,对理论和技能训练重视不够,教学方法机械等问题。针对以上缺点,他提出,应根据中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学科体系,使会计教育培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知识广泛、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高级会计人才。他首先倡导的会计科学论的这一基本观点得到国内外会计学家的赞同。他在我校创设的“国际会计”专业,居全国领先地位,报名的学生空前踊跃,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贯彻了教育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方针。新专业中,开设了国际会计、国际审计、管理审计、跨国公司会计、中外合营企业会计、会计思想史等新课;在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时,开设了高级财务会计、高级管理会计、高级审计学、会计制度设计研究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等新课,他都亲自参加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制定,并担任了有关课程的讲授与指导。李宝震先生认为国家机关要保持廉政,企事业单位要严肃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都离不开审计监督,李宝震先生从未停止过致力于培养审计人才的志愿和努力。他提出在高等院校创立审计学专业的倡议,为我校建立审计专业和审计学系的实践所肯定,得到很多兄弟院校的赞同,并产生了国际影响。他的事迹为国内多家刊物和英国、美国传记协会编写的《世界名人录》所刊载。
李宝震先生治学严谨,提携后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品学并重,身教言传,寓教人于教书之中。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灵活机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会计人才。
李宝震先生待人以诚,实事求是,保持传统的谦恭美德和儒雅风范,他以全局利益为上,名利观念淡泊。他注重团结,乐于和同行一道,相互砥砺,共同前进。他以“勤奋、认真、严谨、创新”的品格和精神,赢得了大家的普遍敬重,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资料来源:天财会计发展50年纪念文集、百度百科